醫術、 教學與 研究兼顧
林中生醫師父母皆是醫師,自少立志以救人為業,就職於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內科醫師。娶妻生子後,為求醫術精進,先後前往台灣大學、日本京都大學,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進修心臟內科,是中台灣首位以心律調節器成功救人的醫師。由於在學術研究與教學表現卓越,他成為中山醫學院首位通過教育部審查的教授,並於一九八九年獲得日本東京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林中生醫師視病猶親,致力於臨床醫學與教學培植新一代醫生,除擔任中山醫學院內科醫師、主任,所長,教長,校長,救人無數。曾獲得行政院,教育部及台中市政府頒發特殊優良教師獎狀,他也是中山醫學院升格為大學的推手。他積極從事醫學教育的相關研究,與指導學生在國際醫學教育醫學會主辦之研討會,多次發表口頭醫學教育研究論文,並獲得傑出研究獎,其相關研究主題,提供台灣醫學教育改革重要的參考,曾被商業週刊評選為全國百大名醫。也獲總統頒發二○一五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
林中生教授常受邀各大醫院及國內外學會專題演講,也曾擔任美國在華醫藥促進局(ABMAC)諮詢委員,獲選美國心臟學院院士,也曾擔任國內各大醫學會理監事,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及台灣內科學會醫院評鑑委員會主委多年,負責規劃台灣內科專科訓練醫院的評鑑。
繼續委身醫學專業 追求國際頂尖醫學新知
林教授退休後受聘講座教授,持續在中山醫大授課與附設醫院看診。他仍然不斷閱讀醫學書籍與論文,每周從美國心臟學院(ACC)等醫學網路,搜取醫學新知。此外他也喜歡閲讀藝文書籍,教學頗受學生歡迎與尊敬。他教導醫學生看病重思考、分析病情,方能建立自己的診斷思路,以累積自己的看病直覺,要從病人身上學習,不要一味只靠著高科技儀器來診斷。
以謙卑積極的態度待人
高齡者要學習謙卑,不要倚老賣老,感謝有人給機會繼續演出,不要敷衍了事,每次上台都要抱持全力以赴的精神去準備,賣力演出,演講句句中肯,切忌倚靠過去的地位與老掉牙的知識和經驗倚老賣老,才不會被後輩遺棄,心中卻抱怨年輕人不尊重老人家,退到自己不知何處。
以藝術開闊心靈
林教授除在醫學領域有傑出貢獻外,在藝術亦有頗高的造詣,二十多年前開始畫油畫,都是自己到處買書來看,無論理論、技巧、各種藝術流派、畫風等不斷嘗試,自行摸索。董其昌《畫旨》說畫要「氣韻生動」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林教授每年多次前往世界各國開醫學會或旅遊,飽覽各國風景擴展個人視野。用心靈感知,以畫筆記錄對大自然的禮讚。由於行醫對生命有深刻的感悟,也更珍惜親情,常捕捉親人的瞬間為素材,作品師法莫內(Monet)對景象的捕捉,卻恐景象或倩影失真,故兼具印象與寫實主義的精神,不失藝術家之執著,亦含素人之誠摯。
二○○一年在台中市立文化中心舉行個人油畫展,其後陸續參與聯展與個展,頗受好評。也擔任過歷史悠久的「台中藝術家俱樂部」會長。林教授認為經過探索才知道有藝術天分,譬如美國素人畫家摩西婆婆年老才開始畫畫,卻震驚國際,即便退休才學畫也不嫌遲。
致力於醫學與人文藝術的結合
由於服務於醫學界,又從事藝術創作,林教授思索醫學教育如何結合人文藝術,近年在中山醫大醫學系所開課循環學課程,以及在通識開授廣受歡迎的『醫學藝術與人文』課程。用心引導學生正確人生觀,以身作則內化醫學知識及醫學倫理,期望培養出更多蘊含人文素養的醫學專業人才。
以音樂活化感官
林教授小學求學時期,音樂與美術課皆被嚴重忽略;及長讀到大前研一「人一生最少要學一種樂器」的名言,於是剛退休就與扶輪社社友相偕學薩克斯風。他上網閲讀相關知識,並向國外訂購書藉研讀技巧與音樂理論,每星期上一次課,每天吹奏練習半小時,每三個月與同好聚集辦小型驗收演出會,由老師指正,迄今七年未間斷。從醫學學術研究証實老年人學樂器可延緩退化,因為它能達到刺激你手到、眼到、耳到、心到 的功能。林教授認為要學習樂器建議最好加入團體,互相切磋技術互相激勵,自娛娛人,定期驗收成果,才會享樂其中,成為持續的動力。
以運動促進健康幸福
人老退化是必然的,運動能有效的維持體能延緩退化,過去林教授並未持續運動,當血糖稍高,經妻子鼓勵,開始遵照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的三十分鐘快走二公里,一星期五次就足以讓心血管維持健康,四年無間斷。肥胖是危險訊號,BMI值要維持二十四以下,若飲酒勿超過每天一小杯,切忌含糖飲料,有病患每天習慣喝兩罐罐裝甜咖啡,甚至以感冒液當飲料,這都有損健康。運動可增加肌肉量,提升免疫力。醫學發現透過運動啟動體內多重「快樂荷爾蒙」,譲人呈現積極且心情開朗,隨時保持幸福感,也能延長壽命。加拿大小學老師歐嘉·柯黛格(Olga Kotelko)退休後,七十七歲那年首次接觸田徑卻能環遊世界參與賽事,締造了散十二項世界紀錄,贏得七五○枚金牌,她竟在九十五歲時又打破了六項世界紀錄。
持續社會的參與和服務
林教授長年在台中忠明教會擔任長老,無私的奉獻與參與教會建造和管理,並以愛關心人。
亦曾擔任台中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義務領袖及理事長。林教授卸下中山醫大校長後,除繼續在學校教學,與看門診,貢獻所學,擔任YMCA的大墩社區大學校長,每年培育學生達七、八千人對推動國民終身學習頗有貢獻。
五十多歲起參加扶輪社的每周一次聚會聽演講,起初因工作忙時間壓擠,稍覺壓力,但二十年來,尤其退休後悟到能有長年分享談心彼此建立默契之友,友誼彌足珍貴。深感無論退休前後,參與團體彼此扶持,可避免退休後的人際疏離,導致孤單憂鬱伴隨而來。且多年來聽許多演講,擴展視野獲益良多。
連結與親人親密的關係
林教授祖孫三代恰成一打,無論敘餐或年度旅遊,幾乎全員都到齊。兒孫輩居北部,林教授夫妻居中部,但每逢長假,寒暑,兒孫輩都樂意回去長住,家族親情親密和諧。從兒女小時就重視品行與獨立,婚後不過問家務事,並尊重各自育兒之道;林教授笑稱如此才不被兒孫嫌棄。
由於林教授仍在工作服務,妻子為家族的橋樑,舉凡慶典像子媳、孫輩畢業或表演等,他們盡可能趕往參與;當兒媳們有事或出國時,妻子前往顧孫。用心疼惜晚輩,實踐愛的真諦,是高齡者幸福的秘訣。
展現高齡者圓融的生命
無論繼續委身醫學專業 追求國際頂尖醫學新知,結合醫學和人文與藝術的開展,和退休後音樂與運動的加入,積極的參與社會服務,以及深入建立社群、親族的關係。林教授退休後,仍滿載對醫學的貢獻,且洋溢健康、幸福、活力,堪稱以圓融的生命,影響人的高齡者典範 。
(作者:許素菲/大學退休教授,台灣高齡化社會發展研究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