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作者:原文作者: Zaria Gorvett
■ 原文標題:How the Elderly can Reinvigorate the Workforce (原文發布: 2019/11/15)
■ 翻譯與摘要作者:張晴雯(文章摘要撰寫日期:2020/03/08)
隨著戰後嬰兒潮的人口來到六、七十歲,全世界正在面臨人口結構老化的危機。在1960年代,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僅占世界的4.9%;但2050年,高齡人口將會佔人口總數17%。人口老化對已開發大國的影響,就美國而言,根據美國勞動局近期的統計資料指出在2026年每10個勞動者中會有1位超過75歲的勞工;而在日本,他們擁有世界上最老的勞動人口,現在每10名勞動者中就有3名年齡65到74的高齡勞動者。現今的時代因人口老化,而被人們形容為”Threat(威脅)”、”Grey Tsunami(銀髮海嘯)”與”Demographic time bomb(人口定時炸彈)”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善用高齡勞動力脫離人口老化經濟疲弱的窘境?
豐富經驗與多年累積專業能力的特徵
高齡工作者的特徵為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多年累積的專業能力,故他們的工作產能不一定會較年輕工作者低,雖以流動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而言,高齡工作者不可避免地迎來心智能力的退化逐漸喪失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但以固定智力(Crystallised intelligence)而言,高齡工作者豐富的語言推理與先備知識的能力,依舊是會繼續成長直到九十幾歲的。
在某些需要豐富經驗的產業,高齡工作者的重要性是無可取代的,例如,歐洲經濟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Economic Research)的報告指出在需要大量先備知識的製造產業中,高齡工作者的生產力是高過年輕工作者的。
幫助高齡者融入職場,打造多元年齡層的工作環境
根據2018年美國AARP(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的調查,有61%的高齡工作者表示曾經看過或經歷過職場年齡歧視。特別是新興科技產業喜好雇用在科技智慧世代出生的工作者(工作經驗在五至七年),而自動地排除有幾十年工作經驗的較年長工作者。企業往往低估年長工作者的價值和學習潛力,而不願投資高齡工作者在專業領域發展的機會。
波士頓學院的社會高齡化專家Cal Halvorsen認為,不該將高齡工作者視為負擔,事實上多元年齡層的工作環境將刺激與支持工作團隊的創意思考與革新,將可以幫助工作團隊有更好的表現。
全球高齡勞動者將迎接更長的職涯
幫助高齡工作者有更長的職業生涯,不僅僅只是提供高齡者更友善的工作場域,更重要的是,各國應看重在高齡工作者身上投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在日本,安倍首相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其中的一項政策就是試圖修改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試圖延後高齡者開始領取退休金的時間並有更長的職涯歲月。他也強迫企業必須保留有意願工作的員工,保障他們可以持續工作直到他們70歲。
在德國,因預計2040年是工作適齡者將會比現在(原文發佈時間為2019年)減少10%,為解決勞力人口短缺問題,德國政府鼓勵訓練高齡者發展工作技能並希望高齡工作者可以延長其職業生涯。
對於全球在人口結構上不可避免老化,不應僅悲觀地將此狀況視為人口老化帶來全球經濟衰退的必然結果,應正面地將此現象視為轉機藉此改變我們對老化和高齡工作者的態度,正視高齡勞動者在職場的潛力。另外,延長高齡勞動者的職業生涯也意味著,更多高齡者有來自工作的穩定經濟收入,將會為市場帶來更多消費,也帶給該國正向的經濟循環。
反思台灣
根據勞動部2018年勞動力參與率統計數據,台灣的65歲以上人口的勞動參與率為8.4%,遠低於其他已開發的亞洲國家韓國(32.2%)、新加坡(27.8%)與日本(24.7)。台灣政府與企業應共同思考,該如何善用具有健康、熱情、專業的高齡人力資源,並在高齡人力整合與應用上,結合資訊科技優勢及高齡者本身固有「固定智力」(其過去固有的豐富專業知識背景與技能),讓台灣的高齡者繼續在各種場域發揮熱情並貢獻所長,為台灣高齡社會注入銀髮勢力發展泉源,或許是台灣繼這次防疫國家隊模式引起各國學習讚賞,另一個推進台灣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契機。
■ 原文資料來源勞動部(2018)。2018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分。:https://www.bbc.com/worklife/article/20191112-how-the-elderly-can-reinvigorate-the-workforce
(上網日期:2020/03/15)。